通知新闻

《大众日报》报道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验做法

发布时间:2015-04-30    浏览次数:167

 4月16日,《大众日报》在14版刊发了题为《滨州学院——人才培养“接地气”》的文章,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报道,其中专门篇幅报道我系企业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文如下:

建对口专业,改革教学内容,引育应用型教师。滨州学院——

人才培养“接地气”

  
    “看,飞起来了,真是又高又稳!”正在操纵“多旋翼空中消防侦测机器人”的滨州市消防大队工作人员兴奋地说。
  这是滨州学院飞行学院飞行技术专业学生张行晔和他的同学们,自主设计并研制的六旋翼飞行器。
  滨州学院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引导。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5项;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及技能大赛,获国家级奖励620余项、省部级奖励2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和作品7500余篇,取得专利授权70余项。
       专业建设根植产业需求
  “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我们接地气定目标,贴需求建专业,一以贯之地探索符合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子。”滨州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罗公利说。
  前不久,滨州学院适应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抓住山东华兴金属物流有限公司“黄河三角洲区域钢铁超市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商务集成创新试点工程的有利时机,顺时应势新上了物联网工程等3个本科专业。
  为给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滨州学院不定期邀请滨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滨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等滨州及周边地区20余家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到校研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出谋划策。
  近年来,滨州学院围绕“黄蓝两区”开发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滨州及周边地区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上20余个专业,淘汰、停招5个专业,并进一步加大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化学工程与工艺、飞行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个专业获批山东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飞行技术专业获批教育部首批地方高校“本科教学工程”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目前,应用型学科专业已占专业总数2/3以上,初步形成了以学科建设孵化新兴产业、专业建设根植产业需求、产业发展带动专业发展的良好格局。
       每个专业至少3个实践基地
  “学生入学一年后,我们就会邀请相关行业大型企业来校洽谈合作,学生与企业签订预录用协议并单独组班,以企业的名字命名班级。”
  滨州学院化学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李永干说。作为企业冠名的“京博班”,在规定的教学大纲基础上,根据企业需求增开实用性课程,将课堂搬进企业,该系教师讲授理论部分,实践性较强的部分则由企业工程师授课或由技术工人带领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完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面向区域和行业一线,滨州学院创造性地开展校地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除企业冠名外,还探索出了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30余个,保证每个本科专业至少有3个稳定的基地。
  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生从外行变成内行,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是滨州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不懈努力。学校制订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完善分类培养机制,大力实施“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平台”联动,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明显。
  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滨州学院2014届毕业跟踪调查显示,32.7%的毕业生考研深造,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1%,毕业半年后的非失业率为94.4%。
       引育并举推进教师转型
  在滨州学院,注重教师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已成常态。
  学校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大力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中青年教师顶岗锻炼等措施,努力打造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截至目前,先后有231名教师赴相关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锻炼,“双师型”教师达208人。
  针对部分系(院)增设新专业后,师资不足而大量引进专业教师又不现实的情况,学校实行了教师转岗培训。
  如,建筑工程系针对地理科学类学科教师为主的师资结构,一方面选派部分教师到知名高校进行单科进修,另一方面利用寒暑假开展培训,完成了多门课程的学习,并组织教师赴滨州建筑设计研究院、滨州质监站等单位进行顶岗锻炼,使这些教师迅速成长为新上专业课的骨干。
  此外,滨州学院还鼓励教师根据专业、课程特点,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和情景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把教学改革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
  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应用型的大学教师。
  如今,学校正在实施“三百工程”,计划三至五年内引进不少于100名博士、在职培养不少于100名博士、培训不少于100名中层干部,坚持引育并举,推进教师转型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转变。